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招办 2018-05-28

席子涵

毕业高中:

  重庆南开中学

年级院系

  2016级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前言

  不知不觉中已经在北大度过了本科阶段的前三个学期,静下来回头想想,印象最深的片段之一是第一节经济学课上关于这门学科的思辨: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保罗·萨缪尔森在他的著作《Economics》给出的答案与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仿,他说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类生活的福祉。但紧接其后的论述却足以见得一代经济学大师的风采——他写道,用冷静的头脑(Cool head)告诉我们热切的内心(Warm heart),经济学方能在保证一个繁荣和公正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

       冷静的头脑与热切的内心,也是我对北大最深的感受。



关于学习

  就个人感受而言,在北大的学习相比起高中阶段是更轻松而又困难的。

       轻松之处在于,大学里很多课程主要还是以介绍(Introduction)为主,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基础课。学习完一门课程之后更多地是从宏观角度建立起整个框架,强调对于核心知识的掌握,并不像高中阶段对于很多细节知识点反复训练形成机械记忆。与之对应的,考试的容错率也是很高的,在系统地梳理了整个学期所学知识后在考试中取得一个较好的分数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

       困难之处在于,你得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数学、英语、本专业基础课之后,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会越来越大,大到专业的选择、是否选择双学位/辅修,小到具体到选什么课、什么时候选这门课都是在学习方面你会反复问自己的问题。

       很多时候在一门课程中取得高分甚至极高分的成就感与意义比不上完成一门很有收获的课程。就个人而言,在上学期选择了一门并不对毕业学分有任何贡献的课程《计算概论》,最后的成绩也并不算很好,但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于Python这门编程语言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与掌握,现在回头想来,学期中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另外,北大的通选课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我上学期选修了艺术史,这门课每一学期所讲内容都不一样,本学期的话题是“品类”。一门课程以十年为一个跨度,着实令我有些震撼。因为每节课都有很多旁听的同学,朱青生老师还专门准备了蒲团,很多同学索性就站在两旁听完了两个小时的课程。想来这种场景在北大也并不少见。


课余生活

  学习之余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经历也是充满了各种选择。既可以在学生会、团委等部门参与学生工作,也可以与老师联系早早参与科研;既可以进行实习提前熟悉日后工作,也可以经营发展社团。自由是北大的一大标志,无论你有怎样的追求与抱负,只要无损于社会,北大都会给你平台帮你付诸实践。

       而在完成了应该做的事之后,有不少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

  就我个人而言,在大一时代表院足球队踢过新生杯与北大杯,之后即使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踢球,也会隔天去操场或者健身房跑三千米。室友喜欢买书,很多时候我也就厚着脸皮蹭书看,一个人读书与两个人读书之后交流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你可以获得很多很新鲜的想法。心情不太好的时候也会约上同学去未名湖畔走走,畅想人生,谈天说地。

  各国政要、商界精英、学术大师,各种各样的讲座从不间断;十佳歌手、剧星大赛、体育杯赛,丰富多彩的活动贯穿每个学期,很多时候总会陷入活动之间的取舍,丰富的资源有时会带来幸福的烦恼。

  上学期有重庆大厨前来燕南食堂交流,推出了一些家乡菜品。朋友圈中感叹一句“不舍川之味”,没想到被老师带上感受了京城最正宗的川菜馆,所谓亦师亦友大概如此。

  繁忙而又踏实的一学期里,会不断认识聪明又有趣的人,会不断感受着生活带来的惊喜,那些平日里闲聊打趣的朋友是关键时刻最靠谱的伙伴,那些传道授业的老师是面对未来迷茫时给出建议的向导。不顺利与挫折、压力与迷茫肯定是会有的,但个人的想法用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最贴切不过了——“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一些杂谈

  大一上刚刚入学时,正好赶上高中母校80周年校庆,和同学们一起在很短的时间内策划、拍摄、剪辑完成祝福视频。而后关于南开多多少少还算是做了一些事情,无论是返乡宣讲、校友聚餐还是面试培训,并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去做这些事,但大家就是自发地聚在一起去做一些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我想这也是很多北大人的真实状态:热切的内心总会适时地呼喊你去做你热爱的或你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金钱衡量,不是所有的决策都有一个效用函数,先贤如是,后辈亦如是。

  另外一点感悟是,所谓自由也并不是放纵与堕落的借口。接触过很多很优秀的人,发现在不同方面取得成功的同学大多有着高度的自觉与自律。所谓自觉是明白自己大致想要什么,需要去做什么事;所谓自律是能够有着良好的自控力,能够很好地践行自己的计划。个人感觉这两大特点对于之后的成功是普适的,自己也在不断努力做到这两点。



总结与致谢

  从高二与招生组老师聊天了解北大到最终圆梦燕园,过程中也有过不少挫折。感谢重庆招生组的老师们一直以来的鼓励与帮助。希望自己,也希望你们,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与热切的内心,在百廿北大的历史中,留下自己的一笔。


往期回顾:

北大体验|肖雨:我的第一个学期

北大体验|樊乃嘉:北大是我生命里的金桥

北大体验|张凌瑄:朝着梦想的方向,不断向前奔跑

北大体验|杨胜涛:忙闲皆是自由,苦乐皆为成长

北大体验|武芸如:和北大的120天

北大体验|李相廷:我在燕园学习和成长的经历

北大体验|李斐儿:平凡中选择,自律下纯粹

北大体验|惠雅婕:愿做未名湖的一朵水花

北大体验|张可佳:向着光亮那方,despacito

北大体验|马亦然: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北大体验|李天宇:在北大探索自己的每一种可能

北大体验|雷峻玉:这半年像一盒糖果

北大体验|德典白姆:拉萨姑娘在北大

北大体验|寇雨婷:走出自己的天空

北大体验|田竞爽:为你,千千万万遍

北大体验|王逸:我一直在路上

北大体验 | 刘之铭:逐本我的路

北大体验 | 安天源:我观北大

北大体验 | 马悦:我的北大体验

北大体验|苏雨蓝:此心安处是吾乡

北大体验|邰梦玥:园子里寄来的几句话

北大体验|张子涵:梦想照进现实,自律承载自由

北大体验|葛孟帅:遇见北大,遇见更好的自己

北大体验|华亮文:扬帆未名,问道经纶


作者:席子涵

编辑:郭季豪

美编:叶兴国

供稿:北京大学重庆招生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